许光达


  许光达,原名德华,又名泛舟、洛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生于长沙东乡萝卜冲。1921年(民国10年)秋入长沙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青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被中共湖南区委选派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编入第五期炮科。年底,师生由邓演达率领随国民政府迁移武汉。他随军编入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兵大队。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第五期学生编为中央独立师,由叶挺率领讨伐夏斗寅叛乱。他随军出征,参加纸坊战役。此后,被分配到张发奎指挥的第四军炮兵营任见习排长。8月,在宁都赶上南昌起义部队后卫第二十五师,任排长、连长,参加会昌战斗和三河埧战斗,负重伤。


  1929年11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往洪湖从事军事斗争。从这时起,改名许光达。次年2月参与组建红六军,任参谋长,后任第十七师师长,参与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战斗。1932年2月,在应城战斗中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伤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大学学习。


  1938年1月,回到延安,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三分校校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防空、卫戍司令员,军委情报部一室主任等职。1942年春,调任八路军一二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地、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率第三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参加沙家店、延清、宜川、澄合、荔北等战役,取得辉煌战果。1949年(民国38年)春,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率部参加陕中战役。7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扶郿战役。8月,会同第十九兵团解放兰州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组建装甲兵,1950年任装甲兵司令员。领导组建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求政治工作与军事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注重研究国外先进军事科学技术,重视干部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先后率领政府军事代表团8次出访欧、亚、非各国。“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逝世。著有《战术发展的基本要素》(1939年),《论新战术》(1940年),1985年出版《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一书。


许光达


  许光达,原名德华,又名泛舟、洛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生于长沙东乡萝卜冲。1921年(民国10年)秋入长沙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青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被中共湖南区委选派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编入第五期炮科。年底,师生由邓演达率领随国民政府迁移武汉。他随军编入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兵大队。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第五期学生编为中央独立师,由叶挺率领讨伐夏斗寅叛乱。他随军出征,参加纸坊战役。此后,被分配到张发奎指挥的第四军炮兵营任见习排长。8月,在宁都赶上南昌起义部队后卫第二十五师,任排长、连长,参加会昌战斗和三河埧战斗,负重伤。


  1929年11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往洪湖从事军事斗争。从这时起,改名许光达。次年2月参与组建红六军,任参谋长,后任第十七师师长,参与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战斗。1932年2月,在应城战斗中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伤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大学学习。


  1938年1月,回到延安,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三分校校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防空、卫戍司令员,军委情报部一室主任等职。1942年春,调任八路军一二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地、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率第三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参加沙家店、延清、宜川、澄合、荔北等战役,取得辉煌战果。1949年(民国38年)春,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率部参加陕中战役。7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扶郿战役。8月,会同第十九兵团解放兰州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组建装甲兵,1950年任装甲兵司令员。领导组建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求政治工作与军事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注重研究国外先进军事科学技术,重视干部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先后率领政府军事代表团8次出访欧、亚、非各国。“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逝世。著有《战术发展的基本要素》(1939年),《论新战术》(1940年),1985年出版《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一书。


许光达


  许光达,原名德华,又名泛舟、洛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生于长沙东乡萝卜冲。1921年(民国10年)秋入长沙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青团,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被中共湖南区委选派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编入第五期炮科。年底,师生由邓演达率领随国民政府迁移武汉。他随军编入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炮兵大队。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第五期学生编为中央独立师,由叶挺率领讨伐夏斗寅叛乱。他随军出征,参加纸坊战役。此后,被分配到张发奎指挥的第四军炮兵营任见习排长。8月,在宁都赶上南昌起义部队后卫第二十五师,任排长、连长,参加会昌战斗和三河埧战斗,负重伤。


  1929年11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往洪湖从事军事斗争。从这时起,改名许光达。次年2月参与组建红六军,任参谋长,后任第十七师师长,参与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战斗。1932年2月,在应城战斗中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伤愈后,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大学学习。


  1938年1月,回到延安,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三分校校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防空、卫戍司令员,军委情报部一室主任等职。1942年春,调任八路军一二0师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地、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率第三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参加沙家店、延清、宜川、澄合、荔北等战役,取得辉煌战果。1949年(民国38年)春,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率部参加陕中战役。7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扶郿战役。8月,会同第十九兵团解放兰州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组建装甲兵,1950年任装甲兵司令员。领导组建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求政治工作与军事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注重研究国外先进军事科学技术,重视干部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先后率领政府军事代表团8次出访欧、亚、非各国。“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逝世。著有《战术发展的基本要素》(1939年),《论新战术》(1940年),1985年出版《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