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曼


  张西曼,号百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6月生于长沙县东乡。13岁时即由宋教仁、谭人凤介绍参加同盟会。1909年(清宣统元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1911年赴俄入帝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武昌起义后,他被南京临时政府委托于中俄边境组织骑兵,并赴海参崴附近,说服“刘弹子”(玉双)率部南下,支持新政府。1917年(民国6年)在哈尔滨与友人创办华东中学,为革命青年张太雷等赴苏俄学习提供很多方便。五四运动后回内地,与李大钊等创设社会主义研究会。曾以“希曼”等笔名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俄国共产党党纲》等译作。


  1920年(民国9年),他为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俄文系。1922年,陈炯明背叛革命,他赶到上海建议孙中山联俄联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10月回到北京,用煌言笔名在《晨报》上发表《我们对中俄会议应有的态度》,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政府,并随即编著《新俄罗斯》一书。1925年在北京创办中俄大学,次年该校被张作霖查封。1927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兼教务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停止内战,建立民主统一政权,对日绝交、宣战。1935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参加发起创建中苏文化协会,主办《中苏文化》杂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7月16日,他在国民政府召开的海内外知名人士庐山谈话会上,力倡联苏抗日,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反侵略分会等进步团体,还曾被推选为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理事。“皖南事变”发生后,他与柳亚子等联名通电,指责国民党的反共罪行。


  1945年(民国34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张西曼立即撰写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保证了中国的复兴》一文,高度评价条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议后,他为促进民主宪政的真正实现,和各界进步人士成立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被推举为该会理事长。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曾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1948年12月,他在中共地下组织保护下,化装潜入中原解放区,受到李先念、邓子恢等热烈欢迎。1949年(民国38年)3月到达北京,参加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后,于7月病逝,葬于北京西山万安公墓。周恩来题碑称:“权位不动,威武不屈,反帝与反封建,四十年如一日;风雪万里,追自由之光芒,埋骨于此,山岳皆香。”



张西曼


  张西曼,号百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6月生于长沙县东乡。13岁时即由宋教仁、谭人凤介绍参加同盟会。1909年(清宣统元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1911年赴俄入帝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武昌起义后,他被南京临时政府委托于中俄边境组织骑兵,并赴海参崴附近,说服“刘弹子”(玉双)率部南下,支持新政府。1917年(民国6年)在哈尔滨与友人创办华东中学,为革命青年张太雷等赴苏俄学习提供很多方便。五四运动后回内地,与李大钊等创设社会主义研究会。曾以“希曼”等笔名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俄国共产党党纲》等译作。


  1920年(民国9年),他为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俄文系。1922年,陈炯明背叛革命,他赶到上海建议孙中山联俄联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10月回到北京,用煌言笔名在《晨报》上发表《我们对中俄会议应有的态度》,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政府,并随即编著《新俄罗斯》一书。1925年在北京创办中俄大学,次年该校被张作霖查封。1927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兼教务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停止内战,建立民主统一政权,对日绝交、宣战。1935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参加发起创建中苏文化协会,主办《中苏文化》杂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7月16日,他在国民政府召开的海内外知名人士庐山谈话会上,力倡联苏抗日,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反侵略分会等进步团体,还曾被推选为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理事。“皖南事变”发生后,他与柳亚子等联名通电,指责国民党的反共罪行。


  1945年(民国34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张西曼立即撰写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保证了中国的复兴》一文,高度评价条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议后,他为促进民主宪政的真正实现,和各界进步人士成立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被推举为该会理事长。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曾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1948年12月,他在中共地下组织保护下,化装潜入中原解放区,受到李先念、邓子恢等热烈欢迎。1949年(民国38年)3月到达北京,参加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后,于7月病逝,葬于北京西山万安公墓。周恩来题碑称:“权位不动,威武不屈,反帝与反封建,四十年如一日;风雪万里,追自由之光芒,埋骨于此,山岳皆香。”



张西曼


  张西曼,号百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6月生于长沙县东乡。13岁时即由宋教仁、谭人凤介绍参加同盟会。1909年(清宣统元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1911年赴俄入帝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武昌起义后,他被南京临时政府委托于中俄边境组织骑兵,并赴海参崴附近,说服“刘弹子”(玉双)率部南下,支持新政府。1917年(民国6年)在哈尔滨与友人创办华东中学,为革命青年张太雷等赴苏俄学习提供很多方便。五四运动后回内地,与李大钊等创设社会主义研究会。曾以“希曼”等笔名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俄国共产党党纲》等译作。


  1920年(民国9年),他为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俄文系。1922年,陈炯明背叛革命,他赶到上海建议孙中山联俄联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10月回到北京,用煌言笔名在《晨报》上发表《我们对中俄会议应有的态度》,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政府,并随即编著《新俄罗斯》一书。1925年在北京创办中俄大学,次年该校被张作霖查封。1927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兼教务主任。


  “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停止内战,建立民主统一政权,对日绝交、宣战。1935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参加发起创建中苏文化协会,主办《中苏文化》杂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7月16日,他在国民政府召开的海内外知名人士庐山谈话会上,力倡联苏抗日,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反侵略分会等进步团体,还曾被推选为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理事。“皖南事变”发生后,他与柳亚子等联名通电,指责国民党的反共罪行。


  1945年(民国34年)8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张西曼立即撰写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保证了中国的复兴》一文,高度评价条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议后,他为促进民主宪政的真正实现,和各界进步人士成立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被推举为该会理事长。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曾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1948年12月,他在中共地下组织保护下,化装潜入中原解放区,受到李先念、邓子恢等热烈欢迎。1949年(民国38年)3月到达北京,参加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后,于7月病逝,葬于北京西山万安公墓。周恩来题碑称:“权位不动,威武不屈,反帝与反封建,四十年如一日;风雪万里,追自由之光芒,埋骨于此,山岳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