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 |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更名度,晚年学佛,别号虎公、虎惮师、虎头陀、释虎等,湘潭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其祖辈数世皆武夫,父懿生,曾居曾国藩幕,壮年病逝,家境衰落。杨度赖伯父瑞生(曾任绿营总兵)接济,得以读书。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今北京)乡试,中举人。师事王闿运。曾两次赴京会试,均落第。二十八年春,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受留日学生革命思潮影响,渐趋激进。是年九月,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就中国教育问题向全体师范生演说,攻击中国爱国运动。杨度多次与之辩论,并将辩论问答整理发表,提出救国主张,在留学生中赢得声誉。稍后,又与黄兴、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宣传民主思想。不久回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杨度由太常寺卿陈兆文荐举,赴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中第一等第二名,但因有人劾其为新党分子,奉旨拿办,被迫逃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这时,既与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交往,又与保皇派梁启超等联系,不论政见异同,并皆热情接待,其寓所至有“湖南会馆”和“留日学生俱乐部”之称。稍后,被举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三十年,在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运动中,杨度撰《粤汉铁路议》,力陈废约自办,为众人所称道,被留日学生组织鄂湘粤三省铁路联合会推为总代表,回国参加护路运动。及至上海,适黄兴因华兴会起义事泄,逃至沪上,在爱国协会秘密机关约集章士钊、杨度等30馀人集会,图谋再举。嗣因万福华谋刺王之春事发,黄兴等被捕入狱,杨度怆惶逃往日本。 此后,杨度与革命党人日趋疏远,同梁启超等来往更密。三十一年(1905)夏,孙中山由欧洲到达日本,劝其加入革命行列,他以民主革命破坏性太大,实行君主立宪可以事半功倍为由,加以拒绝。十二月上旬,熊希龄随清廷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到达日本,他被约撰《宪政大纲应吸收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等文。 三十二年(1906)七月十三日,清廷下诏预备“仿行宪政”。杨度即与梁启超商组立宪政党;因意见不合,未果。次年一月独创《中国新报》(月刊),连载所撰《金铁主义》长文,宣传君主立宪;并与方表(叔章)等组织政俗调查会,旋改名宪政讲习会,任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因伯父杨瑞生病逝,杨度奔丧回籍。在湘期间,与湘绅谭延闿等在长沙成立宪政讲习会湖南支部。次年春,在日本改讲习会为宪政公会,故湖南亦改名湖南宪政公会支部。还参加梁焕奎所创华昌炼锑公司,为该公司重要股东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杨度被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名奏保“精通宪法,才堪大用”,电令湖南巡抚岑春蓂咨送入京,以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兼任颐和园外务部公所讲习,为清朝权贵讲解宪政知识。稍后,被任为宪政编查馆参议,兼充本馆考核专科会办。又与旗人恒钧等在北京设立宪政公会本部,任常务员长。提出开设国会说帖,以3年召开国会相号召,成为国内立宪派著名人物。 是年八月初一日,清廷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及《立宪预备事宜年表》,以9年为筹备完成期限。杨度即以宪政公会常务员长身份发表文告,认为原来所拟3年召开国会之说“实强政府以难行”,并为宪法大纲中君权特重诸规定辩护。因此,失去请愿召开国会运动主动权。不久,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袁世凯被摈回籍,杨度也请假回湘。 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资政院正式开院。接着,清廷将9年预备立宪期限缩改为5年。于是,杨度又奏请速开国会,并请赦免和起用梁启超,以裨宪政。次年四月,皇族内阁成立,他被任为内阁统计局局长。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杨度因参与助袁出山,被任为学部副大臣。旋因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停战和召开临时国民会议协议政体,被革职。及袁世凯佯表赞成共和之后,杨度又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声言“断不能以党见之私,召瓜分之祸”,以迎合袁氏意图。 民国元年(1912)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年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黄兴劝杨度入党,他以国民党必须取消政党内阁主张为词,予以拒绝,以此更见重于袁。次年春,被授二等嘉禾勋章。旋即发起组织研究宪法委员会,任会长,为袁独揽大权制造舆论。同年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瘫痪,另组政治会议,杨度被增补为政治会议议员。民国3年(1914)5月,政事堂成立,被任为参政院参政。他因深知袁世凯称帝心切,遂于次年3月撰写《君宪救国论》一文,托夏寿田转呈于衰,因持论极合袁意,袁乃特颁亲题“旷代逸才”匾额一方。8月23日,复与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成立筹安会,任会长,公开鼓吹帝制。不久,梁士诒等另组全国请愿联合会,势居上风,他将筹安会改为宪政协进会,配合行动。 护国运动在全国兴起以后,袁世凯被迫于民国5年(1916)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杨度也辞去参政一职。袁死后,代总统黎元洪申令拿办帝制祸首诸人,以杨度居首,于是逃往天津,避居外国租界。 次年7月工日,张勋拥清废帝复辟。7日3日,杨度通电各方,说明原来信仰君主立宪,但现经“审慎思维,觉由共和改力君主,势本等于逆流”,表示反对。因此,在时代潮流推动下,毅然加入民主革命行列。以后被特赦,屡发通电,条陈调和南北,解决时局办法。又闭门读书,研究佛学,出游各地。 民国11年(1922)夏季以后,杨度接受孙中山委托,商讨阻止吴佩孚率军援助广东陈炯明计划,因赴保定游说曹锟。时国民党人对杨多有怀疑,孙中山为此致电上海中央干部会议,说明“杨度本奉有密命与直系接洽”。接着,杨度圆满完成这项紧急任务,后来孙中山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1924年,杨度为配合北伐战争,根据孙中山嘱托,奔走各地,与曹锟、吴佩孚、姜登选、张宗昌和北京政府周旋,分化瓦解北洋军阀势力。当时,其思想变化很大,是年10月,在为沈润身所著《系统进化哲学》一书撰写序言时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所行社会制度,全为争食制度”,结果造成贫富贵贱不平等,从今以后,“唯有实行平等共食制度,前此禽兽道主义之伦理之政治之法律之教育,其为人道之障碍者,当一切扫除之,不问是非,与以革命,庶几平等共食之社会始能出现于世界,而人道主义之道德、政治、法律、教育,亦必随之而生”。其时思想境界已超出一般民主主义者水平,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民国15年(1926)冬,杨度迁居北京,以学佛论佛为名,继续进行革命工作。次年4月4日,应邀出席熊希龄在太平湖饭店力其长女举行之婚礼时,获悉张作霖将搜捕苏俄兵营中国共产党人,当即转告中共诸人迅速转移。及李大钊等被捕,又多方奔走营救。李大钊等牺牲后,为周济被难者家属和筹措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经费,不惜变卖房产以为支援。 民国17年(1928)秋,杨度移居上海,阳以卖宇画为生,并充当杜月笙“清客”,暗中仍从事革命工作。次年,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还先后参加反帝大同盟、中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团体及其活动。于民国20年(1931)9月17日在上海病逝。临终前数日,他自撰挽联,以明心迹:“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其生平主要著述,今人辑有《杨度集》。 |
杨度 |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更名度,晚年学佛,别号虎公、虎惮师、虎头陀、释虎等,湘潭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其祖辈数世皆武夫,父懿生,曾居曾国藩幕,壮年病逝,家境衰落。杨度赖伯父瑞生(曾任绿营总兵)接济,得以读书。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今北京)乡试,中举人。师事王闿运。曾两次赴京会试,均落第。二十八年春,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受留日学生革命思潮影响,渐趋激进。是年九月,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就中国教育问题向全体师范生演说,攻击中国爱国运动。杨度多次与之辩论,并将辩论问答整理发表,提出救国主张,在留学生中赢得声誉。稍后,又与黄兴、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宣传民主思想。不久回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杨度由太常寺卿陈兆文荐举,赴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中第一等第二名,但因有人劾其为新党分子,奉旨拿办,被迫逃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这时,既与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交往,又与保皇派梁启超等联系,不论政见异同,并皆热情接待,其寓所至有“湖南会馆”和“留日学生俱乐部”之称。稍后,被举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三十年,在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运动中,杨度撰《粤汉铁路议》,力陈废约自办,为众人所称道,被留日学生组织鄂湘粤三省铁路联合会推为总代表,回国参加护路运动。及至上海,适黄兴因华兴会起义事泄,逃至沪上,在爱国协会秘密机关约集章士钊、杨度等30馀人集会,图谋再举。嗣因万福华谋刺王之春事发,黄兴等被捕入狱,杨度怆惶逃往日本。 此后,杨度与革命党人日趋疏远,同梁启超等来往更密。三十一年(1905)夏,孙中山由欧洲到达日本,劝其加入革命行列,他以民主革命破坏性太大,实行君主立宪可以事半功倍为由,加以拒绝。十二月上旬,熊希龄随清廷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到达日本,他被约撰《宪政大纲应吸收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等文。 三十二年(1906)七月十三日,清廷下诏预备“仿行宪政”。杨度即与梁启超商组立宪政党;因意见不合,未果。次年一月独创《中国新报》(月刊),连载所撰《金铁主义》长文,宣传君主立宪;并与方表(叔章)等组织政俗调查会,旋改名宪政讲习会,任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因伯父杨瑞生病逝,杨度奔丧回籍。在湘期间,与湘绅谭延闿等在长沙成立宪政讲习会湖南支部。次年春,在日本改讲习会为宪政公会,故湖南亦改名湖南宪政公会支部。还参加梁焕奎所创华昌炼锑公司,为该公司重要股东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杨度被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名奏保“精通宪法,才堪大用”,电令湖南巡抚岑春蓂咨送入京,以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兼任颐和园外务部公所讲习,为清朝权贵讲解宪政知识。稍后,被任为宪政编查馆参议,兼充本馆考核专科会办。又与旗人恒钧等在北京设立宪政公会本部,任常务员长。提出开设国会说帖,以3年召开国会相号召,成为国内立宪派著名人物。 是年八月初一日,清廷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及《立宪预备事宜年表》,以9年为筹备完成期限。杨度即以宪政公会常务员长身份发表文告,认为原来所拟3年召开国会之说“实强政府以难行”,并为宪法大纲中君权特重诸规定辩护。因此,失去请愿召开国会运动主动权。不久,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袁世凯被摈回籍,杨度也请假回湘。 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资政院正式开院。接着,清廷将9年预备立宪期限缩改为5年。于是,杨度又奏请速开国会,并请赦免和起用梁启超,以裨宪政。次年四月,皇族内阁成立,他被任为内阁统计局局长。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杨度因参与助袁出山,被任为学部副大臣。旋因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停战和召开临时国民会议协议政体,被革职。及袁世凯佯表赞成共和之后,杨度又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声言“断不能以党见之私,召瓜分之祸”,以迎合袁氏意图。 民国元年(1912)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年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黄兴劝杨度入党,他以国民党必须取消政党内阁主张为词,予以拒绝,以此更见重于袁。次年春,被授二等嘉禾勋章。旋即发起组织研究宪法委员会,任会长,为袁独揽大权制造舆论。同年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瘫痪,另组政治会议,杨度被增补为政治会议议员。民国3年(1914)5月,政事堂成立,被任为参政院参政。他因深知袁世凯称帝心切,遂于次年3月撰写《君宪救国论》一文,托夏寿田转呈于衰,因持论极合袁意,袁乃特颁亲题“旷代逸才”匾额一方。8月23日,复与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成立筹安会,任会长,公开鼓吹帝制。不久,梁士诒等另组全国请愿联合会,势居上风,他将筹安会改为宪政协进会,配合行动。 护国运动在全国兴起以后,袁世凯被迫于民国5年(1916)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杨度也辞去参政一职。袁死后,代总统黎元洪申令拿办帝制祸首诸人,以杨度居首,于是逃往天津,避居外国租界。 次年7月工日,张勋拥清废帝复辟。7日3日,杨度通电各方,说明原来信仰君主立宪,但现经“审慎思维,觉由共和改力君主,势本等于逆流”,表示反对。因此,在时代潮流推动下,毅然加入民主革命行列。以后被特赦,屡发通电,条陈调和南北,解决时局办法。又闭门读书,研究佛学,出游各地。 民国11年(1922)夏季以后,杨度接受孙中山委托,商讨阻止吴佩孚率军援助广东陈炯明计划,因赴保定游说曹锟。时国民党人对杨多有怀疑,孙中山为此致电上海中央干部会议,说明“杨度本奉有密命与直系接洽”。接着,杨度圆满完成这项紧急任务,后来孙中山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1924年,杨度为配合北伐战争,根据孙中山嘱托,奔走各地,与曹锟、吴佩孚、姜登选、张宗昌和北京政府周旋,分化瓦解北洋军阀势力。当时,其思想变化很大,是年10月,在为沈润身所著《系统进化哲学》一书撰写序言时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所行社会制度,全为争食制度”,结果造成贫富贵贱不平等,从今以后,“唯有实行平等共食制度,前此禽兽道主义之伦理之政治之法律之教育,其为人道之障碍者,当一切扫除之,不问是非,与以革命,庶几平等共食之社会始能出现于世界,而人道主义之道德、政治、法律、教育,亦必随之而生”。其时思想境界已超出一般民主主义者水平,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民国15年(1926)冬,杨度迁居北京,以学佛论佛为名,继续进行革命工作。次年4月4日,应邀出席熊希龄在太平湖饭店力其长女举行之婚礼时,获悉张作霖将搜捕苏俄兵营中国共产党人,当即转告中共诸人迅速转移。及李大钊等被捕,又多方奔走营救。李大钊等牺牲后,为周济被难者家属和筹措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经费,不惜变卖房产以为支援。 民国17年(1928)秋,杨度移居上海,阳以卖宇画为生,并充当杜月笙“清客”,暗中仍从事革命工作。次年,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还先后参加反帝大同盟、中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团体及其活动。于民国20年(1931)9月17日在上海病逝。临终前数日,他自撰挽联,以明心迹:“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其生平主要著述,今人辑有《杨度集》。 |
杨度 |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更名度,晚年学佛,别号虎公、虎惮师、虎头陀、释虎等,湘潭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其祖辈数世皆武夫,父懿生,曾居曾国藩幕,壮年病逝,家境衰落。杨度赖伯父瑞生(曾任绿营总兵)接济,得以读书。光绪二十年(1894)顺天(今北京)乡试,中举人。师事王闿运。曾两次赴京会试,均落第。二十八年春,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受留日学生革命思潮影响,渐趋激进。是年九月,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就中国教育问题向全体师范生演说,攻击中国爱国运动。杨度多次与之辩论,并将辩论问答整理发表,提出救国主张,在留学生中赢得声誉。稍后,又与黄兴、杨毓麟等创办《游学译编》,宣传民主思想。不久回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杨度由太常寺卿陈兆文荐举,赴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中第一等第二名,但因有人劾其为新党分子,奉旨拿办,被迫逃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这时,既与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交往,又与保皇派梁启超等联系,不论政见异同,并皆热情接待,其寓所至有“湖南会馆”和“留日学生俱乐部”之称。稍后,被举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三十年,在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运动中,杨度撰《粤汉铁路议》,力陈废约自办,为众人所称道,被留日学生组织鄂湘粤三省铁路联合会推为总代表,回国参加护路运动。及至上海,适黄兴因华兴会起义事泄,逃至沪上,在爱国协会秘密机关约集章士钊、杨度等30馀人集会,图谋再举。嗣因万福华谋刺王之春事发,黄兴等被捕入狱,杨度怆惶逃往日本。 此后,杨度与革命党人日趋疏远,同梁启超等来往更密。三十一年(1905)夏,孙中山由欧洲到达日本,劝其加入革命行列,他以民主革命破坏性太大,实行君主立宪可以事半功倍为由,加以拒绝。十二月上旬,熊希龄随清廷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到达日本,他被约撰《宪政大纲应吸收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等文。 三十二年(1906)七月十三日,清廷下诏预备“仿行宪政”。杨度即与梁启超商组立宪政党;因意见不合,未果。次年一月独创《中国新报》(月刊),连载所撰《金铁主义》长文,宣传君主立宪;并与方表(叔章)等组织政俗调查会,旋改名宪政讲习会,任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因伯父杨瑞生病逝,杨度奔丧回籍。在湘期间,与湘绅谭延闿等在长沙成立宪政讲习会湖南支部。次年春,在日本改讲习会为宪政公会,故湖南亦改名湖南宪政公会支部。还参加梁焕奎所创华昌炼锑公司,为该公司重要股东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杨度被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名奏保“精通宪法,才堪大用”,电令湖南巡抚岑春蓂咨送入京,以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兼任颐和园外务部公所讲习,为清朝权贵讲解宪政知识。稍后,被任为宪政编查馆参议,兼充本馆考核专科会办。又与旗人恒钧等在北京设立宪政公会本部,任常务员长。提出开设国会说帖,以3年召开国会相号召,成为国内立宪派著名人物。 是年八月初一日,清廷公布《钦定宪法大纲》及《立宪预备事宜年表》,以9年为筹备完成期限。杨度即以宪政公会常务员长身份发表文告,认为原来所拟3年召开国会之说“实强政府以难行”,并为宪法大纲中君权特重诸规定辩护。因此,失去请愿召开国会运动主动权。不久,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袁世凯被摈回籍,杨度也请假回湘。 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资政院正式开院。接着,清廷将9年预备立宪期限缩改为5年。于是,杨度又奏请速开国会,并请赦免和起用梁启超,以裨宪政。次年四月,皇族内阁成立,他被任为内阁统计局局长。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杨度因参与助袁出山,被任为学部副大臣。旋因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停战和召开临时国民会议协议政体,被革职。及袁世凯佯表赞成共和之后,杨度又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声言“断不能以党见之私,召瓜分之祸”,以迎合袁氏意图。 民国元年(1912)3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年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黄兴劝杨度入党,他以国民党必须取消政党内阁主张为词,予以拒绝,以此更见重于袁。次年春,被授二等嘉禾勋章。旋即发起组织研究宪法委员会,任会长,为袁独揽大权制造舆论。同年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瘫痪,另组政治会议,杨度被增补为政治会议议员。民国3年(1914)5月,政事堂成立,被任为参政院参政。他因深知袁世凯称帝心切,遂于次年3月撰写《君宪救国论》一文,托夏寿田转呈于衰,因持论极合袁意,袁乃特颁亲题“旷代逸才”匾额一方。8月23日,复与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成立筹安会,任会长,公开鼓吹帝制。不久,梁士诒等另组全国请愿联合会,势居上风,他将筹安会改为宪政协进会,配合行动。 护国运动在全国兴起以后,袁世凯被迫于民国5年(1916)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杨度也辞去参政一职。袁死后,代总统黎元洪申令拿办帝制祸首诸人,以杨度居首,于是逃往天津,避居外国租界。 次年7月工日,张勋拥清废帝复辟。7日3日,杨度通电各方,说明原来信仰君主立宪,但现经“审慎思维,觉由共和改力君主,势本等于逆流”,表示反对。因此,在时代潮流推动下,毅然加入民主革命行列。以后被特赦,屡发通电,条陈调和南北,解决时局办法。又闭门读书,研究佛学,出游各地。 民国11年(1922)夏季以后,杨度接受孙中山委托,商讨阻止吴佩孚率军援助广东陈炯明计划,因赴保定游说曹锟。时国民党人对杨多有怀疑,孙中山为此致电上海中央干部会议,说明“杨度本奉有密命与直系接洽”。接着,杨度圆满完成这项紧急任务,后来孙中山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1924年,杨度为配合北伐战争,根据孙中山嘱托,奔走各地,与曹锟、吴佩孚、姜登选、张宗昌和北京政府周旋,分化瓦解北洋军阀势力。当时,其思想变化很大,是年10月,在为沈润身所著《系统进化哲学》一书撰写序言时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所行社会制度,全为争食制度”,结果造成贫富贵贱不平等,从今以后,“唯有实行平等共食制度,前此禽兽道主义之伦理之政治之法律之教育,其为人道之障碍者,当一切扫除之,不问是非,与以革命,庶几平等共食之社会始能出现于世界,而人道主义之道德、政治、法律、教育,亦必随之而生”。其时思想境界已超出一般民主主义者水平,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民国15年(1926)冬,杨度迁居北京,以学佛论佛为名,继续进行革命工作。次年4月4日,应邀出席熊希龄在太平湖饭店力其长女举行之婚礼时,获悉张作霖将搜捕苏俄兵营中国共产党人,当即转告中共诸人迅速转移。及李大钊等被捕,又多方奔走营救。李大钊等牺牲后,为周济被难者家属和筹措中共地下组织活动经费,不惜变卖房产以为支援。 民国17年(1928)秋,杨度移居上海,阳以卖宇画为生,并充当杜月笙“清客”,暗中仍从事革命工作。次年,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还先后参加反帝大同盟、中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进步团体及其活动。于民国20年(1931)9月17日在上海病逝。临终前数日,他自撰挽联,以明心迹:“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其生平主要著述,今人辑有《杨度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