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


  田汉,原名寿昌,笔名陈瑜、伯鸿等,长沙县果园乡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12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和少年在农村度过。对看到的皮影戏、木偶戏和湘剧发生浓厚兴趣。1912年(民国元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就开始编写诗歌和戏曲。武昌起义时曾参加学生军。京剧《新教子》是他的戏剧处女作,发表在1912年的《长沙日报》上。1916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钻研外国文学戏剧,广泛阅读易卜生、王尔德、梅特林克、歌德和席勒等不同风格作家的作品,曾有做一个中国易卜生的愿望。五四运动爆发,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曾任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杂志编辑员。1912年,同郭沫若等筹组创造社。1920年前后,创作剧本有《环玳璘与蔷薇》、《噻灵光》、《晚祷》、《咖啡店之一夜》等,还发表一些诗歌、论文和译著,并出版他和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1922年秋回国,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并执教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4年,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获虎之夜》等剧本,揭开了话剧史上著名的南国戏剧运动的序幕。1925年相继主编《南国特刊》、《南国月刊》。1926年,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民国16年),他一度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主持电影工作,曾赴日本访问。由于当时官场污浊,电影事业无法开展,下半年,他即返沪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次年,上海艺术大学解散,他即与欧阳予倩、徐悲鸿筹建南国艺术学院,担任院长。学院办的时间不久,却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如廖沫沙、塞克(陈凝秋)、陈白尘、郑君里、金焰、赵铭彝、吴作人、吕霞光等。1924年,他在上海举办“艺术鱼龙会”,和当时著名京剧演员欧阳予倩、周信芳等联合演出,轰动一时,开话剧与戏曲交流风气之先。1928年、1929年,他先后率领学生到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演出,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20年代,由他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顽强苦斗,不仅扭转话剧运动中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而且为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路。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反映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富有革命的热情和浓郁的诗意。自然,由于他受到某些欧洲文艺思潮的消极影响,在有些作品中也流露一些伤感情绪。20年代末期,他的思想已开始转变。1929年创作的《火之跳舞》和《一致》等剧,就是他在创作上转向革命的标志。翌年二三月间,他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在《南国月刊》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一文,清算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伤感情绪,明确了文学戏剧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因而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新的时期。6月,南国社演出他改编的《卡门》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不久,南国社亦被查封。1931年初,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主席。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担任过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左翼剧联成立音乐小组,他也是这个小组的领导人。1933年,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他任执行委员。此一时期他创作的话剧,有《年夜饭》、《梅雨》、《颐正红之死》、《姐妹》、《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战友》、《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回春之曲》等。他较有影响的电影剧本是《三个摩登的女性》、《民族生存》、《肉搏》、《烈焰》、《母性之光》和《风云儿女》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工人阶级的形象开始进入他的作品,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成了被鞭挞的对象。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形成革命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他又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战斗诗人,他的旧体诗在诗坛上享有盛誉。他还写有许多具有战斗性的歌词。他同聂耳、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合作,为话剧和电影创作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插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犹如革命号角,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还写有一部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战斗生活的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由聂耳主演,演出后反响极为强烈。这部歌剧,在方向上、艺术上都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35年春,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他被捕。同年秋,经营救保外就医,仍积极组织进步演出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对他被捕入狱一事作了审查。他的党籍被恢复后,迅即写出反映“七七”事变的话剧《卢沟桥》。回上海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上海沦陷前夕,参与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的工作。随后赴武汉,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参加组织10个抗敌演剧队分赴各战区活动。又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为戏曲演员举办训练班,把平剧(即京剧)、汉剧、楚剧和湘剐等剧种的演员组成宣传队,并率抗敌宣传队到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1944年,同欧阳子俏等在佳林举办西南戏剧展览会,检阅西南大后方的进步戏剧活动,影响很大。抗战期间除写有《秋声赋》等话剧外,还编写有《江汉渔歌》、《新雁门关》、《土桥之战》、《岳飞》等十来个戏曲剧本。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写出著名话剧《丽人行》。此剧是抗日题材,但其矛头却是直接指向当时的美军暴行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此外还写有戏曲刚本《琵琶行》、《武则天》等。这些剧本的创作实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他还写了电影剧本《哀江南》、《梨园英烈》等。1947年,上海文化界人士为他祝贺50诞辰,郭沫若特意写了祝词。1948年(民国37年),他转入华北解放区。随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和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兼北京戏曲实验学校校长,还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中共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注意培育青年,关心演员疾苦,在1956年发表的啜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的生活》和《为演员的青春请命》西文,就是这种表现的一个方面。田汉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仍以巨大的热情创作剧本、诗歌、散文和理论批评文章。其中话剧剧本《文成公主》、《关汉卿》是历史剧创作中的新收获,也标志着他的话剧创作进入新的境界。戏曲剧本式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等,是传统剧目在推陈出新方面的新硕果。1964年,他到上海出席华东戏剧会演,面对张春桥的诬蔑、围攻,巍然不动。离开上海到苏州游览司徒庙时,他写一首七绝表达心情:“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司徒庙里精忠柏,暴雨飚风总不移。”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于1968年12月10日病死狱中。1979年4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文艺界为他隆重地举行追悼大会。其著作除上所述外,还有《田汉戏曲选》、《田汉文集》(16卷)。



田汉


  田汉,原名寿昌,笔名陈瑜、伯鸿等,长沙县果园乡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12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和少年在农村度过。对看到的皮影戏、木偶戏和湘剧发生浓厚兴趣。1912年(民国元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就开始编写诗歌和戏曲。武昌起义时曾参加学生军。京剧《新教子》是他的戏剧处女作,发表在1912年的《长沙日报》上。1916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钻研外国文学戏剧,广泛阅读易卜生、王尔德、梅特林克、歌德和席勒等不同风格作家的作品,曾有做一个中国易卜生的愿望。五四运动爆发,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曾任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杂志编辑员。1912年,同郭沫若等筹组创造社。1920年前后,创作剧本有《环玳璘与蔷薇》、《噻灵光》、《晚祷》、《咖啡店之一夜》等,还发表一些诗歌、论文和译著,并出版他和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1922年秋回国,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并执教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4年,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获虎之夜》等剧本,揭开了话剧史上著名的南国戏剧运动的序幕。1925年相继主编《南国特刊》、《南国月刊》。1926年,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民国16年),他一度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主持电影工作,曾赴日本访问。由于当时官场污浊,电影事业无法开展,下半年,他即返沪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次年,上海艺术大学解散,他即与欧阳予倩、徐悲鸿筹建南国艺术学院,担任院长。学院办的时间不久,却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如廖沫沙、塞克(陈凝秋)、陈白尘、郑君里、金焰、赵铭彝、吴作人、吕霞光等。1924年,他在上海举办“艺术鱼龙会”,和当时著名京剧演员欧阳予倩、周信芳等联合演出,轰动一时,开话剧与戏曲交流风气之先。1928年、1929年,他先后率领学生到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演出,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20年代,由他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顽强苦斗,不仅扭转话剧运动中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而且为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路。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反映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富有革命的热情和浓郁的诗意。自然,由于他受到某些欧洲文艺思潮的消极影响,在有些作品中也流露一些伤感情绪。20年代末期,他的思想已开始转变。1929年创作的《火之跳舞》和《一致》等剧,就是他在创作上转向革命的标志。翌年二三月间,他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在《南国月刊》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一文,清算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伤感情绪,明确了文学戏剧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因而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新的时期。6月,南国社演出他改编的《卡门》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不久,南国社亦被查封。1931年初,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主席。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担任过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左翼剧联成立音乐小组,他也是这个小组的领导人。1933年,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他任执行委员。此一时期他创作的话剧,有《年夜饭》、《梅雨》、《颐正红之死》、《姐妹》、《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战友》、《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回春之曲》等。他较有影响的电影剧本是《三个摩登的女性》、《民族生存》、《肉搏》、《烈焰》、《母性之光》和《风云儿女》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工人阶级的形象开始进入他的作品,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成了被鞭挞的对象。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形成革命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他又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战斗诗人,他的旧体诗在诗坛上享有盛誉。他还写有许多具有战斗性的歌词。他同聂耳、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合作,为话剧和电影创作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插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犹如革命号角,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还写有一部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战斗生活的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由聂耳主演,演出后反响极为强烈。这部歌剧,在方向上、艺术上都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35年春,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他被捕。同年秋,经营救保外就医,仍积极组织进步演出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对他被捕入狱一事作了审查。他的党籍被恢复后,迅即写出反映“七七”事变的话剧《卢沟桥》。回上海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上海沦陷前夕,参与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的工作。随后赴武汉,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参加组织10个抗敌演剧队分赴各战区活动。又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为戏曲演员举办训练班,把平剧(即京剧)、汉剧、楚剧和湘剐等剧种的演员组成宣传队,并率抗敌宣传队到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1944年,同欧阳子俏等在佳林举办西南戏剧展览会,检阅西南大后方的进步戏剧活动,影响很大。抗战期间除写有《秋声赋》等话剧外,还编写有《江汉渔歌》、《新雁门关》、《土桥之战》、《岳飞》等十来个戏曲剧本。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写出著名话剧《丽人行》。此剧是抗日题材,但其矛头却是直接指向当时的美军暴行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此外还写有戏曲刚本《琵琶行》、《武则天》等。这些剧本的创作实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他还写了电影剧本《哀江南》、《梨园英烈》等。1947年,上海文化界人士为他祝贺50诞辰,郭沫若特意写了祝词。1948年(民国37年),他转入华北解放区。随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和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兼北京戏曲实验学校校长,还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中共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注意培育青年,关心演员疾苦,在1956年发表的啜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的生活》和《为演员的青春请命》西文,就是这种表现的一个方面。田汉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仍以巨大的热情创作剧本、诗歌、散文和理论批评文章。其中话剧剧本《文成公主》、《关汉卿》是历史剧创作中的新收获,也标志着他的话剧创作进入新的境界。戏曲剧本式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等,是传统剧目在推陈出新方面的新硕果。1964年,他到上海出席华东戏剧会演,面对张春桥的诬蔑、围攻,巍然不动。离开上海到苏州游览司徒庙时,他写一首七绝表达心情:“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司徒庙里精忠柏,暴雨飚风总不移。”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于1968年12月10日病死狱中。1979年4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文艺界为他隆重地举行追悼大会。其著作除上所述外,还有《田汉戏曲选》、《田汉文集》(16卷)。



田汉


  田汉,原名寿昌,笔名陈瑜、伯鸿等,长沙县果园乡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12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和少年在农村度过。对看到的皮影戏、木偶戏和湘剧发生浓厚兴趣。1912年(民国元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就开始编写诗歌和戏曲。武昌起义时曾参加学生军。京剧《新教子》是他的戏剧处女作,发表在1912年的《长沙日报》上。1916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钻研外国文学戏剧,广泛阅读易卜生、王尔德、梅特林克、歌德和席勒等不同风格作家的作品,曾有做一个中国易卜生的愿望。五四运动爆发,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曾任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杂志编辑员。1912年,同郭沫若等筹组创造社。1920年前后,创作剧本有《环玳璘与蔷薇》、《噻灵光》、《晚祷》、《咖啡店之一夜》等,还发表一些诗歌、论文和译著,并出版他和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1922年秋回国,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并执教上海大学、大夏大学。1924年,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获虎之夜》等剧本,揭开了话剧史上著名的南国戏剧运动的序幕。1925年相继主编《南国特刊》、《南国月刊》。1926年,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民国16年),他一度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主持电影工作,曾赴日本访问。由于当时官场污浊,电影事业无法开展,下半年,他即返沪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次年,上海艺术大学解散,他即与欧阳予倩、徐悲鸿筹建南国艺术学院,担任院长。学院办的时间不久,却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如廖沫沙、塞克(陈凝秋)、陈白尘、郑君里、金焰、赵铭彝、吴作人、吕霞光等。1924年,他在上海举办“艺术鱼龙会”,和当时著名京剧演员欧阳予倩、周信芳等联合演出,轰动一时,开话剧与戏曲交流风气之先。1928年、1929年,他先后率领学生到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演出,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20年代,由他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顽强苦斗,不仅扭转话剧运动中的商业化、庸俗化倾向,而且为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路。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反映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富有革命的热情和浓郁的诗意。自然,由于他受到某些欧洲文艺思潮的消极影响,在有些作品中也流露一些伤感情绪。20年代末期,他的思想已开始转变。1929年创作的《火之跳舞》和《一致》等剧,就是他在创作上转向革命的标志。翌年二三月间,他参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在《南国月刊》上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一文,清算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浪漫,伤感情绪,明确了文学戏剧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因而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新的时期。6月,南国社演出他改编的《卡门》被国民党当局禁演。不久,南国社亦被查封。1931年初,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主席。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担任过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左翼剧联成立音乐小组,他也是这个小组的领导人。1933年,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他任执行委员。此一时期他创作的话剧,有《年夜饭》、《梅雨》、《颐正红之死》、《姐妹》、《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战友》、《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回春之曲》等。他较有影响的电影剧本是《三个摩登的女性》、《民族生存》、《肉搏》、《烈焰》、《母性之光》和《风云儿女》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工人阶级的形象开始进入他的作品,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成了被鞭挞的对象。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形成革命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他又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战斗诗人,他的旧体诗在诗坛上享有盛誉。他还写有许多具有战斗性的歌词。他同聂耳、冼星海、张曙等音乐家合作,为话剧和电影创作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插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犹如革命号角,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还写有一部反映上海码头工人战斗生活的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由聂耳主演,演出后反响极为强烈。这部歌剧,在方向上、艺术上都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35年春,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他被捕。同年秋,经营救保外就医,仍积极组织进步演出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对他被捕入狱一事作了审查。他的党籍被恢复后,迅即写出反映“七七”事变的话剧《卢沟桥》。回上海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上海沦陷前夕,参与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的工作。随后赴武汉,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参加组织10个抗敌演剧队分赴各战区活动。又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为戏曲演员举办训练班,把平剧(即京剧)、汉剧、楚剧和湘剐等剧种的演员组成宣传队,并率抗敌宣传队到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1944年,同欧阳子俏等在佳林举办西南戏剧展览会,检阅西南大后方的进步戏剧活动,影响很大。抗战期间除写有《秋声赋》等话剧外,还编写有《江汉渔歌》、《新雁门关》、《土桥之战》、《岳飞》等十来个戏曲剧本。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写出著名话剧《丽人行》。此剧是抗日题材,但其矛头却是直接指向当时的美军暴行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此外还写有戏曲刚本《琵琶行》、《武则天》等。这些剧本的创作实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他还写了电影剧本《哀江南》、《梨园英烈》等。1947年,上海文化界人士为他祝贺50诞辰,郭沫若特意写了祝词。1948年(民国37年),他转入华北解放区。随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和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兼北京戏曲实验学校校长,还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中共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一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注意培育青年,关心演员疾苦,在1956年发表的啜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的生活》和《为演员的青春请命》西文,就是这种表现的一个方面。田汉在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仍以巨大的热情创作剧本、诗歌、散文和理论批评文章。其中话剧剧本《文成公主》、《关汉卿》是历史剧创作中的新收获,也标志着他的话剧创作进入新的境界。戏曲剧本式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等,是传统剧目在推陈出新方面的新硕果。1964年,他到上海出席华东戏剧会演,面对张春桥的诬蔑、围攻,巍然不动。离开上海到苏州游览司徒庙时,他写一首七绝表达心情:“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司徒庙里精忠柏,暴雨飚风总不移。”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于1968年12月10日病死狱中。1979年4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文艺界为他隆重地举行追悼大会。其著作除上所述外,还有《田汉戏曲选》、《田汉文集》(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