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霖


   陈润霖,字夙荒,号立园,新化县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早年潜心经世之学,19岁为县学生员,20岁入长沙求实书院,不久被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攻读师范科,与同县陈天华等相结交。1906年学成归国后,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他认为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因而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校。校址先在长沙营盘街,后迁储英园,初仅有学生7人,后增至数百人。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数月后引退。不久,创办第四师范。该校与第一师范合并后,他于1914年(民国3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于稻谷仓,分设机械、土木、矿冶三科,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汤芗铭督湘期间,他被迫出走外省。汤逃离后,仍返湘办学。1918年,当选湖南省教育会会长,他延请何叔衡在楚怡任教,并热情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次年6月,和徐特立、朱剑凡等发起组织健学会,以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为宗旨。后受教育部令,赴上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1924年(民国13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新体制。


   陈润霖以教育救国为职志,一心办学,无意仕途。其间,谭延闿1916年二次督湘,他辞任教育厅厅长邀请;1917年又谢绝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任命;1931年鲁涤平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电邀他任教育厅厅长,仍坚辞不就。他将心血倾注于楚怡三校一园,学生最多时年达2000人,毕业生总数逾万。


   1938年(民国27年),日军侵逼长沙。楚怡幼稚园、中学被迫停办,小学迁湘潭炭塘子,工校迁新化白沙洲。其时,他出任湖南省参议会副议长,历时4年,呼吁抗日,出力不小。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已67岁,返长沙谋划复校,稍具规模后,1946年(民国35年)赴新化搬迁,行至筱溪,病发逝世。



陈润霖


   陈润霖,字夙荒,号立园,新化县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早年潜心经世之学,19岁为县学生员,20岁入长沙求实书院,不久被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攻读师范科,与同县陈天华等相结交。1906年学成归国后,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他认为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因而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校。校址先在长沙营盘街,后迁储英园,初仅有学生7人,后增至数百人。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数月后引退。不久,创办第四师范。该校与第一师范合并后,他于1914年(民国3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于稻谷仓,分设机械、土木、矿冶三科,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汤芗铭督湘期间,他被迫出走外省。汤逃离后,仍返湘办学。1918年,当选湖南省教育会会长,他延请何叔衡在楚怡任教,并热情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次年6月,和徐特立、朱剑凡等发起组织健学会,以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为宗旨。后受教育部令,赴上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1924年(民国13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新体制。


   陈润霖以教育救国为职志,一心办学,无意仕途。其间,谭延闿1916年二次督湘,他辞任教育厅厅长邀请;1917年又谢绝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任命;1931年鲁涤平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电邀他任教育厅厅长,仍坚辞不就。他将心血倾注于楚怡三校一园,学生最多时年达2000人,毕业生总数逾万。


   1938年(民国27年),日军侵逼长沙。楚怡幼稚园、中学被迫停办,小学迁湘潭炭塘子,工校迁新化白沙洲。其时,他出任湖南省参议会副议长,历时4年,呼吁抗日,出力不小。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已67岁,返长沙谋划复校,稍具规模后,1946年(民国35年)赴新化搬迁,行至筱溪,病发逝世。



陈润霖


   陈润霖,字夙荒,号立园,新化县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早年潜心经世之学,19岁为县学生员,20岁入长沙求实书院,不久被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攻读师范科,与同县陈天华等相结交。1906年学成归国后,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他认为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因而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校。校址先在长沙营盘街,后迁储英园,初仅有学生7人,后增至数百人。辛亥革命后,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数月后引退。不久,创办第四师范。该校与第一师范合并后,他于1914年(民国3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于稻谷仓,分设机械、土木、矿冶三科,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汤芗铭督湘期间,他被迫出走外省。汤逃离后,仍返湘办学。1918年,当选湖南省教育会会长,他延请何叔衡在楚怡任教,并热情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次年6月,和徐特立、朱剑凡等发起组织健学会,以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为宗旨。后受教育部令,赴上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1924年(民国13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新体制。


   陈润霖以教育救国为职志,一心办学,无意仕途。其间,谭延闿1916年二次督湘,他辞任教育厅厅长邀请;1917年又谢绝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任命;1931年鲁涤平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电邀他任教育厅厅长,仍坚辞不就。他将心血倾注于楚怡三校一园,学生最多时年达2000人,毕业生总数逾万。


   1938年(民国27年),日军侵逼长沙。楚怡幼稚园、中学被迫停办,小学迁湘潭炭塘子,工校迁新化白沙洲。其时,他出任湖南省参议会副议长,历时4年,呼吁抗日,出力不小。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已67岁,返长沙谋划复校,稍具规模后,1946年(民国35年)赴新化搬迁,行至筱溪,病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