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一 |
刘道一,字炳生(也作秉生),号锄非,原籍衡山县,迁居湘潭。刘揆一之弟。清光绪十年(1884)生于湘潭县八斗冲。少时入私塾,读《孟子》能过目成诵。稍长,入湘潭美国教会所办益智学堂,通英语。时值中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又遭失败,因此反清革命思想,油然而生。读《汉书•朱虚侯传》,有“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语,便以“锄非”自号。后入长沙修业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末,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筹建华兴会,刘道一积极参与活动。次年春初,受黄兴等派遣,与万武前往湘潭,劝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同华兴会合作,共同发动长沙等地起义。同年二月赴上海,旋东渡日本,留学东京清华学校(一说为正则英语学校)。留日期间,曾和秋瑾、刘福船、王慕周、侯菊园、冯焕明、黄人漳、于深、成邦杰、李秉章秘密组成革命圆体“十人会”。又参加秋瑾、王时泽、冯自由等在横滨所组“三点会”(或称洪门天地会),任“草鞋”(即将军)。九月,华兴会长沙起义事败,闻父亲牵连入狱,急返湘营救。及至长沙,狱事已解。居家数月,又东渡日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刘道一当即宣誓入盟,被推担任书记、干事等职。他办事认真,善交际,长于辞令,既擅长英语,又能说日语,与人周旋应对,无不妥贴。同盟会有些对外交涉事宜,多由他出面办理,且被黄兴目为“将来外交绝好人才”。不久,撰写《驱逐满酋必先杀汉奸》一文,后以“锄非”笔名发表在《洞庭波》杂志上。文中陈述中国专制弊端,而推翻清廷,又必须先诛杀汉奸,因为“满酋非汉奸无以至今,汉奸非满酋无以终馀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末冬初,刘道一与蔡绍南、彭邦栋、覃振、成邦杰等,受黄兴派遣回国,分头“运动军队,重整会党”。行前,黄兴说:“今之倡义,为国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他抵长沙后,约集同志数十人(其中有龚春台、蒋翊武、刘重、刘崧衡等),在水陆洲舟中密议。他说:“奉黄公克强面嘱,革命军发难,以军队与会党同时并举为上策,否则亦必会党发难,军队急为响应之。以会党缺乏饷械,且少军队训练,难于持久故也。”并建议说:“如果组织会党万人”,“发难于浏、醴,直扑长沙”,与军队会合,便有成功把握。会后,蔡绍南前往萍乡、浏阳、醴陵联络会党,他则留驻长沙,运动军队,掌握全局,并同东京同盟会本部联系。十月十九日,浏阳会党举旗起义,于是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 起义爆发时,刘道一正在长沙运动新军,急用密电向同盟会本部报告,但密电被鄂省电局扣留。他正在积极筹备饷械,又往衡山进行联络,遂为侦者所注目。在由衡山返回长沙途中,为虎标右营游击熊得寿逮捕。清吏最初怀疑其为刘揆一,解往长沙由臬司督同长沙府审讯。他在狱中给友人信中说:“道一不忍以父母所授之躯为毒刑所坏,彼若刑讯,吾则自承为刘揆一,以死代兄,吾志决矣。”旋清吏发觉不是刘揆一,但仍施以严刑,“逼令供出同党。道一坚不承诺,备受酷刑,至身无完肤,血流遍地,惟大呼曰:‘士可杀,不可辱,死则死耳’”。清吏无可如何,“乃以所佩印章‘锄非’二字,拉杂论罪”,被判处死刑。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1900年12月31日),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 噩耗传至日本,同盟会本部曾举行追悼大会。后黄兴闻讯,哀痛欲绝,与其兄揆一相抱痛哭,又作七律一首,沉痛哀悼。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淡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 民国元年(1912)3月,黄兴、宋教仁等联名呈请褒扬,孙中山太总统发布《命黄兴优恤刘道一令》,追为烈士,优给“恤金一千元”,“并附祀入大汉忠烈祠,同享祀典,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院立传”。安葬于长沙岳麓山。湘潭建有刘烈士祠,今为该市文物保护单位。 |
刘道一 |
刘道一,字炳生(也作秉生),号锄非,原籍衡山县,迁居湘潭。刘揆一之弟。清光绪十年(1884)生于湘潭县八斗冲。少时入私塾,读《孟子》能过目成诵。稍长,入湘潭美国教会所办益智学堂,通英语。时值中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又遭失败,因此反清革命思想,油然而生。读《汉书•朱虚侯传》,有“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语,便以“锄非”自号。后入长沙修业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末,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筹建华兴会,刘道一积极参与活动。次年春初,受黄兴等派遣,与万武前往湘潭,劝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同华兴会合作,共同发动长沙等地起义。同年二月赴上海,旋东渡日本,留学东京清华学校(一说为正则英语学校)。留日期间,曾和秋瑾、刘福船、王慕周、侯菊园、冯焕明、黄人漳、于深、成邦杰、李秉章秘密组成革命圆体“十人会”。又参加秋瑾、王时泽、冯自由等在横滨所组“三点会”(或称洪门天地会),任“草鞋”(即将军)。九月,华兴会长沙起义事败,闻父亲牵连入狱,急返湘营救。及至长沙,狱事已解。居家数月,又东渡日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刘道一当即宣誓入盟,被推担任书记、干事等职。他办事认真,善交际,长于辞令,既擅长英语,又能说日语,与人周旋应对,无不妥贴。同盟会有些对外交涉事宜,多由他出面办理,且被黄兴目为“将来外交绝好人才”。不久,撰写《驱逐满酋必先杀汉奸》一文,后以“锄非”笔名发表在《洞庭波》杂志上。文中陈述中国专制弊端,而推翻清廷,又必须先诛杀汉奸,因为“满酋非汉奸无以至今,汉奸非满酋无以终馀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末冬初,刘道一与蔡绍南、彭邦栋、覃振、成邦杰等,受黄兴派遣回国,分头“运动军队,重整会党”。行前,黄兴说:“今之倡义,为国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他抵长沙后,约集同志数十人(其中有龚春台、蒋翊武、刘重、刘崧衡等),在水陆洲舟中密议。他说:“奉黄公克强面嘱,革命军发难,以军队与会党同时并举为上策,否则亦必会党发难,军队急为响应之。以会党缺乏饷械,且少军队训练,难于持久故也。”并建议说:“如果组织会党万人”,“发难于浏、醴,直扑长沙”,与军队会合,便有成功把握。会后,蔡绍南前往萍乡、浏阳、醴陵联络会党,他则留驻长沙,运动军队,掌握全局,并同东京同盟会本部联系。十月十九日,浏阳会党举旗起义,于是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 起义爆发时,刘道一正在长沙运动新军,急用密电向同盟会本部报告,但密电被鄂省电局扣留。他正在积极筹备饷械,又往衡山进行联络,遂为侦者所注目。在由衡山返回长沙途中,为虎标右营游击熊得寿逮捕。清吏最初怀疑其为刘揆一,解往长沙由臬司督同长沙府审讯。他在狱中给友人信中说:“道一不忍以父母所授之躯为毒刑所坏,彼若刑讯,吾则自承为刘揆一,以死代兄,吾志决矣。”旋清吏发觉不是刘揆一,但仍施以严刑,“逼令供出同党。道一坚不承诺,备受酷刑,至身无完肤,血流遍地,惟大呼曰:‘士可杀,不可辱,死则死耳’”。清吏无可如何,“乃以所佩印章‘锄非’二字,拉杂论罪”,被判处死刑。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1900年12月31日),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 噩耗传至日本,同盟会本部曾举行追悼大会。后黄兴闻讯,哀痛欲绝,与其兄揆一相抱痛哭,又作七律一首,沉痛哀悼。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淡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 民国元年(1912)3月,黄兴、宋教仁等联名呈请褒扬,孙中山太总统发布《命黄兴优恤刘道一令》,追为烈士,优给“恤金一千元”,“并附祀入大汉忠烈祠,同享祀典,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院立传”。安葬于长沙岳麓山。湘潭建有刘烈士祠,今为该市文物保护单位。 |
刘道一 |
刘道一,字炳生(也作秉生),号锄非,原籍衡山县,迁居湘潭。刘揆一之弟。清光绪十年(1884)生于湘潭县八斗冲。少时入私塾,读《孟子》能过目成诵。稍长,入湘潭美国教会所办益智学堂,通英语。时值中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又遭失败,因此反清革命思想,油然而生。读《汉书•朱虚侯传》,有“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语,便以“锄非”自号。后入长沙修业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末,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筹建华兴会,刘道一积极参与活动。次年春初,受黄兴等派遣,与万武前往湘潭,劝说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同华兴会合作,共同发动长沙等地起义。同年二月赴上海,旋东渡日本,留学东京清华学校(一说为正则英语学校)。留日期间,曾和秋瑾、刘福船、王慕周、侯菊园、冯焕明、黄人漳、于深、成邦杰、李秉章秘密组成革命圆体“十人会”。又参加秋瑾、王时泽、冯自由等在横滨所组“三点会”(或称洪门天地会),任“草鞋”(即将军)。九月,华兴会长沙起义事败,闻父亲牵连入狱,急返湘营救。及至长沙,狱事已解。居家数月,又东渡日本。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刘道一当即宣誓入盟,被推担任书记、干事等职。他办事认真,善交际,长于辞令,既擅长英语,又能说日语,与人周旋应对,无不妥贴。同盟会有些对外交涉事宜,多由他出面办理,且被黄兴目为“将来外交绝好人才”。不久,撰写《驱逐满酋必先杀汉奸》一文,后以“锄非”笔名发表在《洞庭波》杂志上。文中陈述中国专制弊端,而推翻清廷,又必须先诛杀汉奸,因为“满酋非汉奸无以至今,汉奸非满酋无以终馀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末冬初,刘道一与蔡绍南、彭邦栋、覃振、成邦杰等,受黄兴派遣回国,分头“运动军队,重整会党”。行前,黄兴说:“今之倡义,为国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他抵长沙后,约集同志数十人(其中有龚春台、蒋翊武、刘重、刘崧衡等),在水陆洲舟中密议。他说:“奉黄公克强面嘱,革命军发难,以军队与会党同时并举为上策,否则亦必会党发难,军队急为响应之。以会党缺乏饷械,且少军队训练,难于持久故也。”并建议说:“如果组织会党万人”,“发难于浏、醴,直扑长沙”,与军队会合,便有成功把握。会后,蔡绍南前往萍乡、浏阳、醴陵联络会党,他则留驻长沙,运动军队,掌握全局,并同东京同盟会本部联系。十月十九日,浏阳会党举旗起义,于是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 起义爆发时,刘道一正在长沙运动新军,急用密电向同盟会本部报告,但密电被鄂省电局扣留。他正在积极筹备饷械,又往衡山进行联络,遂为侦者所注目。在由衡山返回长沙途中,为虎标右营游击熊得寿逮捕。清吏最初怀疑其为刘揆一,解往长沙由臬司督同长沙府审讯。他在狱中给友人信中说:“道一不忍以父母所授之躯为毒刑所坏,彼若刑讯,吾则自承为刘揆一,以死代兄,吾志决矣。”旋清吏发觉不是刘揆一,但仍施以严刑,“逼令供出同党。道一坚不承诺,备受酷刑,至身无完肤,血流遍地,惟大呼曰:‘士可杀,不可辱,死则死耳’”。清吏无可如何,“乃以所佩印章‘锄非’二字,拉杂论罪”,被判处死刑。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1900年12月31日),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 噩耗传至日本,同盟会本部曾举行追悼大会。后黄兴闻讯,哀痛欲绝,与其兄揆一相抱痛哭,又作七律一首,沉痛哀悼。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淡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 民国元年(1912)3月,黄兴、宋教仁等联名呈请褒扬,孙中山太总统发布《命黄兴优恤刘道一令》,追为烈士,优给“恤金一千元”,“并附祀入大汉忠烈祠,同享祀典,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院立传”。安葬于长沙岳麓山。湘潭建有刘烈士祠,今为该市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