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不可移动文物
- 古遗址
- 古墓葬
- 古建筑
- 石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民藏精华
- 陶瓷
- 玉器
- 书画
- 家具
- 竹雕木雕
- 织绣
- 金银铜器
- 其他
- 湖湘文博精华
- 文保单位名录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开慧故居及墓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此为著名革命烈士杨开慧的纪念建筑。
故居始建清代末年,占地约680平方米,坐北朝南, 土木结构,面垅背山,盖小青瓦,前筑防护矮墙,形成院落。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页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踏步入过厅。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为配房、杂屋。各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于故居后进东头北屋。1966年11月维修后对外开放,并复原陈列了杨开慧、杨昌济夫妇、毛泽东、杨展等住房。1 982、1 990年修缮时,在东墙缝中发现杨开慧在此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等多件,共5000余字。
杨开慧墓在板仓冲棉花坡上,民国l 9年(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后,杨秀山、缪正和、缪佩秋等人将遗体运回板仓,安葬于此。毛泽东在江西得知开慧牺牲消息,寄来30块银元,当地乡亲以烈士3个儿子的名义修墓立碑。墓碑上刻“民国十九年立修毛母杨开慧墓毛岸英、岸青、岸龙刊。”1959年在墓后立“光辉长照后人心”石碑1座。1967年新建杨开慧墓并建陵园。
陵墓依山而筑,由西北向东南逐级升高,依次为花坛、墓道和墓冢。全长150米,宽18米,92级台阶,3层平台,墓冢在最上层,平台面积3 2 8平方米。墓为混凝土结构,面贴大理石。汉白玉墓碑横置斜放,阴刻隶书“杨开慧烈士之墓”,下有“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题记,碑后墓石上刻“建于一九六七年九月十日”。墓后又建大型词碑一方,上刻毛泽东手书《蝶恋花• 答李淑一》。陵墓四周有苍柏翠松,幽静肃穆。1990年11月,在杨开慧逝世60周年之际,于陵园入口竖汉白玉雕像一尊。
杨开慧(1901一l93 0),初名霞,字云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与毛泽东结婚后。一同在长沙、上海、广州、武昌、韶山等地开展革命工作,曾参与了妇女运动、农民运动等多项革命活动。l 930年10月被捕,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1972年9月1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将杨开慧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决定故居与陵墓统一保护,编号为13。
: